“保水虾仁”行业潜规则“荣登”315

  当前位置:首页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综合 正文

  发布日期:2025-03-17来源: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公众号作者:质量服务事业部李新梅

  核心提示:央视315晚会曝光的“保水虾仁”事件,揭示了水产制品行业中磷酸盐超标、虚假标注、增重牟利等乱象,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、企业伦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刻反思。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:

  央视315晚会曝光的“保水虾仁”事件,揭示了水产制品行业中磷酸盐超标、虚假标注、增重牟利等乱象,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、企业伦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刻反思。

  “磷酸盐超标”:国家规定冷冻虾仁中磷酸盐最大使用量为千分之五(5g/kg),但某企业添加量高达千分之三十(30g/kg),导致磷酸盐含量超标。

  “冰衣增重”:包冰率最高达70%,导致消费者购买的一斤冻虾仁解冻后仅剩三两,实际虾仁占比仅30%。

  多数涉事企业在产品外包装上仅标注“虾仁和水”,刻意隐瞒保水剂的使用。部分企业辩称“生鲜产品无需详细标注”,直接违反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中对食品添加剂标识的要求。

  企业员工自曝“保水虾仁自己不吃”,并称沿海地区更倾向消费新鲜海虾,反映出行业内部对加工产品的信任缺失。

  长期摄入超标磷酸盐可能会引起钙磷代谢失衡、缺钙、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,甚至影响儿童骨骼发育。

  通过增重手段,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虾仁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,构成变相欺诈。例如,标称“零添加”的电商产品实际存在保水剂使用,误导消费者选择。

  低价竞争促使企业通过非法增重减少相关成本,挤压合规企业生存空间,最终劣币驱逐良币。

  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了磷酸盐添加限量(GB2760-2024),但部分企业通过“定制化生产”规避检查。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的抽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水产制品不合格率1.26%,但问题大多分布在在微生物污染,磷酸盐超标未被列为重点。

  从原料加工到电商销售,部分企业形成灰色利益链。例如,某企业为电子商务平台供货时,生产环境脏乱且无卫生防护,却未受到平台审核制约。

  类似问题并非首次出现。2020年福州口岸曾检出欧洲进口冻鱼磷酸盐超标,但国内企业未引以为戒,反而加剧违规操作。

  “生产端”:推行“透明工厂”制度,要求企业实时公开添加剂使用数据,并引入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突击抽检。

  “销售端”:电子商务平台需建立产品追溯机制,对虚假宣传和未标注添加剂的行为实施“一票否决”。

  普及选购技巧:如观察冰衣厚度、查看中英文标签、要求商家出示检验证明等。

  建立便捷的举报通道,鼓励消费者通过“举报机制”等平台一键报料,形成社会共治。

  “保水虾仁”事件不仅暴露了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,更折射出企业道德缺失与监督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。唯有通过法律震慑、技术赋能和公众监督的多维联动,才能重建花了钱的人加工食品的信任,推动行业走向透明与规范。

  分享:食品伙伴网质量服务部为您提供专业的SC咨询指导、企业标准备案、供应商审核、FDA注册咨询、ISO9001、ISO22000、HACCP、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。联系方式